《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7日 10:57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英文)名: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anl Economics)

课程编码:09021103

总学时(理论学时48

学分: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

后续课程: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授课单位:经济学院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制订(修订)人: 孙会敏 审核人:李爽

制订(修订)时间:2019-9-2 审核时间:2019-9-2

二、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国际经济领域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相关的理论和模型的讲解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国际经济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事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法有关的工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应毕业生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国际经济学中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并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并解释国际经济现象(对应毕业生能力:1-③);

2.能够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并据此建立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能够将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国际经济学中,并据此建立国际金融的理论模型(对应毕业生能力:3-④,5-①);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国际经济问题和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对应毕业生能力:6-②③④);

(二)思想教育目标

解国际经济形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引领大学生树立国际视野,加强国家意识,树立爱国精神,有效传导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

1 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章次

(或:模块及主题)

内容

细化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时数

对应课程目标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了解理论的演变,理解重商主义理论的内容。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理解比较优势原理。运用比较优势和相互需求理论分析国际贸易中的现象。

4

24

2.比较优势理论

3.相互需求理论

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要素禀赋理论

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理解H-O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理解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和和价格均等化定理解释不同国家之间要素的流动及价格的传递。

4

13

2. H-O模型的推论

3. 里昂惕夫之谜




3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1.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理解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及模型。掌握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模型。理解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不同,运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解释20世界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4





13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4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1. 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




理解生产要素增长的类型,掌握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解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掌握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提出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中利益所得的对策。

4

24

2.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增长

3.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56

国际贸易政策及政策工具

1.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了解保护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掌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及其对贸易参与国家的影响。




6




45

2.关税对经济的影响

3.战略性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7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发展。



4



24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8 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

1. 劳动力跨国流动及效应

掌握资本跨国流动对流入国和流出国的效应。 掌握劳动力跨国流动对流入国和流出国的效应。理解技术国际转移的方式。

4

24

2. 资本跨国流动及效应

3. 技术跨国流动

910 汇率与汇率理论


1. 外汇汇率基础知识

了解外汇、汇率及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掌握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利率平价理论,理解国际收支理论,运用货币理论分析并阐释国际资本的流动。

6

34

2. 购买力平价理论

3. 利率平价理论


1112章 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 国际收支的基础知识

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掌握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掌握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内容。运用国际收支理论分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6


2 4

2.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1314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政策协调

1. 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

理解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掌握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掌握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各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了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建立一国开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模型,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实现内外均衡。





6





34

2.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3. 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4.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


(二)实践教学: 本课程不涉及实践教学。

五、教学方法

(一)问题驱动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分级式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即将主线驱动问题、章节驱动问题和课堂驱动问题结合起来。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巧妙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以一个启发式的主线驱动问题贯穿课程该部分内容的始终,如连续剧般将相关章节内容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具体涉及到某一章节的内容时,则需要设计章节驱动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讲解有关内容。在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则设置相应的课堂驱动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结合要求学生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利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实际案例展开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调动学生能动性,从而辅助知识点的深入阐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

(三)教学实施方式

课堂教学实施上,可采取两类方式:1.教师主讲式教学:虽以教师讲课为主,但教师需要以关键问题为主线,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讲课建议采用多媒体方式,辅以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图形(像)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动画演示等技巧突出重点,辅助难点教学;黑板板书要注重与多媒体的有机对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课前需要针对所提供的预习问题进行必要的准备。2.互动讨论式教学:该方式包括课前小组研讨与课堂集体讨论两个环节。课前小组研讨环节,学生4-6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内研讨,并进行课堂讨论的相关准备;课堂讨论环节,每组推选一个报告人,进行限定时间的报告演示,然后进行师生提问、开放式讨论、教师点评等互动环节。教师可根据讨论现场情况以及课堂讨论期间新出现的重点或热点适当进行时间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整。

六、课外学习

本课程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投入,课内外有机结合,以达到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原则上,本课程理论教学的课外学时不低于课内学时的1.5倍。课外学习包括课前与课后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由个体预习和小组合作研讨组成,课后学习由学习总结、复习和课后习题组成。

七、教学资源

3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

资源类型

盛洪昌,宋兰旗,孙会敏,郝璐.国际经济学[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3年.

参考书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三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2.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教学网站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考核由平时表现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详见表4。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5%;平时考核分为2次,共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5%;期末卷面考试采用闭(开)卷形式,占课程总成绩的50%。课程总成绩采用百分制表示。

4 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考核依据与形式

考核关联的课程教学目标

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平时表现

课堂考核

(1)课堂考勤情况,学生干部常规考勤与教师抽查点名相结合。

(2)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互动的次数和质量。

12

10%

平时作业

(完成3次作业)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4

5%

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1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15

5%

平时考核2

采取随堂考核方式。

15

5%

期中考试

期中成绩

采取单桌形式进行测试。

15

25%

期末考试

期末卷面

采取闭(开)卷方式进行测试。

15

50%

合计

100%

九、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周期中,课前备课、课间沟通、课后总结,根据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跟踪国际经济与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督导教学过程反馈、学院教学检查反馈、课程成绩分析、关注社会经济领域的需求等信息,对教学内容与学时、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评价方式酌情进行动态调整,加强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



上一条:《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大纲